冬小麦播种后,不但要全苗,还要麦苗壮。一般说的壮苗是指主茎上有五六片叶,有三五个分蘖,叶色深绿,抗寒力强。冬前长成这样壮而不旺的苗,越冬才不成问题。
小麦壮苗能够更好地抵御冬季的寒冷,保证小麦的安全越冬,并为后期的生长和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什么样的小麦苗才是壮苗?
我们看一下,小麦壮苗的具体标准:
1、茎蘖数:
一类苗(壮苗):冬前亩茎蘖数70-100万。
二类苗(壮苗):冬前亩茎蘖数50-70万。
2、叶片和分蘖:
壮苗标准包括主茎上有五六片叶,有三五个分蘖,叶色深绿,抗寒力强。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壮苗的标志之一。
3、根系:
壮苗的次生根在10条以上。
根系发达,根旺而白,均匀整齐。
4、长相和生长状态:
叶大不披,长相健壮。
春季返青早,叶色青绿。
二、小麦壮苗与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如何?
麦苗的生长发育是由温度高低和积温来决定的。麦苗生长需要相当的热量。一般来说,1、从播种到第一叶展开,约需大于0℃的积温120C;2、主茎每长出一片叶约需积温70—80℃;3、冬前若长成五六片叶的壮苗,则需积温500—600℃,若少于400℃难以长成壮苗,而大于700℃又容易生长过旺。
麦分蘖对环境条件的反映比较敏感。日平均气温在3℃以下时一般不发生分蘖,6—13℃分蘖生长平稳而健壮,13℃以上易引起徒长;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时,对分蘖的生长最为适宜。土壤水分过少,会抑制分蘖的产生,低于50%以下就会严重影响分蘖的生长。但如果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90%时,由于土壤缺氧,根系活动受阻,也会形成黄苗,分蘖难以生长。小麦分蘖还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会使分蘖缺乏足够的有机养分而发生缓慢,甚至停止分蘖。试验表明,小麦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分蘖干重都随光照的逐步减弱而明显降低。另外,小麦播种时覆土深度以及肥力情况对分蘖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最利于发生分蘖的分蘖节埋深为3厘米上下,太深则麦苗产生地中茎,消耗养分过多而形成弱苗,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太浅则分蘖节易受旱冻,不仅分蘖力下降,甚至已发生的分蘖也会死亡。
三、如何为小麦创造良好的分蘖环境呢?
除适期精细播种外,还应注意以下措施:
1.及时追肥。一般于三叶期重施苗肥,土壤肥力不足和生长弱的晚播麦更宜适当早施。越冬期施好腊肥,对防冻保暖,巩固分蘖成穗十分重要。
2.管好水分,分蘖期间土壤水分原则上应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低于60%应进行灌溉。若茎蘖数已达预期指标,或秋雨过多,则要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以控制土壤水分进行蹲苗,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成穗率。当气温下降,土壤夜冻日消,日平均气温在4℃左右时要抓紧冬灌,于封冻前结束,以改善麦苗根部土壤的水热环境。
3.适时镇压。在三至四叶期压麦,可抑制主茎生长,利于低位分蘖早生快发和次生根生长。但应注意弱苗要轻压,以免损伤叶片,影响分蘖。
4.中耕除草。中耕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5.清沟培土。清理出的土块可敲碎培壅麦根,填补缝隙,提高土温,并可使分蘖节保持适宜深度,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和分蘖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