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习化劲的时候,习武者周身内外全仗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其运气亦不着意,亦非全不着意,忽隐忽现,若有若无。呼吸似有似无,以真息行之。练到至虚,则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一些武学大师如实地纪录下他们练习化劲时的体会。孙禄堂先生说,他练化劲时,每天练一形之势,到停势时,心中神气一定,就感觉到腹部如有物萌动,后来又出现周身发空的景象,觉得身体一毫也不敢动。再练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内如有两物相争,渐渐安静。这时仍是在练拳趟子,内外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练拳时,呼吸用意于丹田,从尾闾至夹脊、玉枕、天顶而下至丹田,与静坐功夫相同。以后不论行、走、坐、立,皆有内中或动或不动的感觉。有时熟睡时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用练拳的呼吸方法。再过一段时间,睡熟后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论静坐、练拳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到这时才体会到拳术与丹理是同一道理。
尚济先生也有类似的体会。他说:‘在作静功时,闭目合睛,抱神归一,便会觉得宇宙之大,空无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虚无缥缈,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动功时,便觉飘飘荡荡,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心无其心,身无其身,随意而动,无可无不可。又如悬肘写大草,将意、气、神集中到笔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动,则笔走龙蛇。如用之应敌,本无意打他,只是随进攻之势,随意应之,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往往可将对方击出甚远。这即拳经中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师郭云深一生的经验总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在长期的内心虚静的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反应可以达到极其敏锐的令人吃惊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形容习武者的感觉灵敏已达极处,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那样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觉察清楚并作出反应。习武者练出了这样的谖夫,在同人交手时,只要一搭上手,对敌人的功力深浅即已尽悉无余,而敌人对我却懵然无知,只能处处被动,为我所制。
气功界把炼神还虚的最终境界称作‘返本还元,复归于婴儿’。道家养生学认为,婴儿状态是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体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婴儿状态,体内阴阳自然平衡,内气无所不通,意、气、神三者合一。其后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七情六欲,干扰了内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于是产生种种疾病,而且生了病自己也不能修残补缺。气功道即在于以人静的方式,切断外来干扰,将意识集中于自己体内,再通过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来干扰而引起的体内变化,使其逐渐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意气神重新合一。气功家叫做‘善养吾浩然正气,常守我独立之神’。武术家叫做‘岂知吾得婴儿真,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则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气功的概括。既是要复归到婴儿状态,那么不仅要求精神上无思无念,无牵无挂,一无滞碍之处,而且在呼吸上也要复归到婴儿的‘胎息’状态。
所谓‘胎息’,就是模仿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自服内气,呼吸皆用鼻而不用口。吸气绵长深透,呼气微细若无,吸气时长引而咽,并闭气不使外逸,至极深处才微微吐气。不论吸气、呼气都不要让自己听到,不发出任何微细之声。同时还要模仿婴儿的手形和精神状况,即所谓‘握固守一’。‘握固’是两手拇指内蜷,由四余四指从外握之。‘守一’指意念守神抱一,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道家养生术把练好胎息视为‘返本还元,却老归婴’的必由之道。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甚么能胜过它,因为甚么东西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人能够实行它,所以老子强调‘营魄抱一’,‘专气致柔’。
一般的技击家讲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强击弱,高明的武术家却把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奉为准则。一般的技击家在临敌时常常心急如火,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将对方打翻。高明的武术家面对强手,却能做到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他们在同人交手时,心境空明,无虑无念,置胜败于不计,置生死于度外,形神合一,心无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为精妙招式,威力极大。其动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刚,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又如钱塘之潮,滚滚而来,令对手无招架之功,无退避之处,处处无不受制。
达到了炼神还虚境界的武术家,大多性格豁达,心胸开阔,待人谦和有礼,不同人作无谓之争。耿继善先生回忆道,他早年练习拳术时,肝火太盛,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合,视同道如仇敌,自己也常感烦恼,而且周身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后来从深州刘奇兰先生学形意,练明劲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变化,对于过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练暗劲五六年后,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和,对于技艺高过自己的人,不仅不嫉妒,反而加以称赞,但自己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以秘技示人。而后又练了五六年化劲,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这时方能泯灭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不相爱,遇有不如自己者无不欲教。偶与人较量,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而所用所发皆是道理,无入而不自得。这时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体会到练拳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使之入于道的境界。
练成了化劲的人才真正能称得上武学大师。他们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风道骨。他们目光清朗澄澈,神态慈祥和蔼,步履轻盈飘逸,两眉正中隐隐若有红光,拳经上叫做‘一点灵光吊在眉’,又称‘光聚天心’。不过,能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太不容易了。在练成暗劲的武术家中,能最终练成化劲的也不过一百个人中有那么一两个吧!也就是说,在所有习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万人中不过有四五个人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恐怕实际比例比这个估计还要低得多。
一个人如果从十岁开始习武,而且他天资聪颖,悟性甚高,又有名师指点,兼以环境较为适宜,在不间断练武的前提下,大约需要至少二十年时间才能走完从明劲到化劲这一段漫长的路程。等他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时,恐怕已经三十岁开外了,所以太极拳家们有‘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之说。但实际上所耗费的时间比这大概还要长些,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于高境界的内功不容易领悟,很难做到抱神守一、专气致柔。内功的修炼与年纪、阅历、文化修养极有关系,一般是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悟出个中的真谛,完成由浅入深、由浅乱到浑厚的修炼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