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关于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日期:2016-10-31 15:04:18财经委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关于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报告。为此,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中联任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组成视察组,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视察组认真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汇报,视察了裕华区北大科技园,召开了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省发改委,征询其对我市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此次视察情况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换了意见。

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

视察组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为引领,以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领域为重点,紧密联系我市实际,积极主动对接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主动对接,密切合作,项目引进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工作,研究制定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我市落实分工方案》、《石家庄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下半年工作要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以交通、生态、产业为突破口,主动与京津对接,密切与中国宏泰市镇产业发展公司、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咨公司、华融公司、泽坤公司等单位进行深入合作,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和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截止8月底,全市共有京津协同发展项目(事项)198项,总投资258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43项(一产类项目13个,投资47亿元;二产类项目70个,投资831亿元;三产类项目60个,投资1704亿元),教育、医疗、科技、旅游等合作事项55项。北京地区181个,占91%,天津地区17个,占9%。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1个,共建各类园区、服务平台19个。

(二)精准对接,合理布局,重点领域进展较快。为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的快速推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成立了专门组织和督导机构,市长亲自挂帅、亲自调度,多次组织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召开协调会和调度会,各部门精准对接,合理布局,确保每个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都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有序推进。交通方面:太行山、石津、石衡高速已开始征地拆迁准备工作,石家庄铁路枢纽方案修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市郊铁路网规划已完成初稿,石济客专正在抓紧建设,京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已经启动,石家庄-承德(平泉)通用航空专线开通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方面:以“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为主线,与京津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监管,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产业方面:投资85亿元的晋州工业大型自动灭火器、正定金刚石工具及金属纤维、深泽新型保温板材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1696亿元的中农博远农业装备制造、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纤通讯产业园等66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898亿元的高新区同方智慧谷、天宜上佳正定生产基地、正定中科微IMEMS智能传感器等前期谋划项目60项。

(三)多措并举,创新引领,区域协同扎实推进。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多措并举,经过共同努力,区域协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商贸服务方面:截止目前,北京到国际贸易城参访商家达17500多人次,签约商家近2200家,塔谈国际商贸城、辣街·育新商业街、新华区华强77号美食文化街等街区正与京津一批“老字号”进行充分接洽。农业方面:围绕北京农副产品供应,着力推进小麦、蔬菜、林果、畜牧生产等一批基地建设;“1+8”种业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联盟;与中元牧业公司10万头肉牛养殖等项目进展顺利;引进京津瓜菜新品种25个;冀菜净菜进京入津工程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我市向北京市场供应优质蔬菜56万吨。教育方面:与北京市、天津市教委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在互派干部、跟岗学习、资源共享、建立联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在合作办校、合资建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合作交流不断加深。卫生方面:通过合作建院、临床教学、远程会诊等模式,积极组织与京津开展对接,目前,我市与京津共建立协作中心6个,军民医疗联合体2个,眼科临床教学基地1个,京津冀妇产医院联盟1个,院士生产科研工作站1个,其他技术合作项目23项。科技协同方面:组织成立了环保、互联网、生物医药、智慧城市、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新媒体创新等6家市场化产业研究院,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70余场次;成立了北京天合大数据石家庄分中心,组织召开了“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和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中车、石飞等28家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对接洽谈,一大批项目(事项)达成了合作意向;依托既有平台和孵化器与京津开展创新协作,举办“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交流会”等专场对接会10余次,北大科技园石家庄分园已有46家企业入园,海淀创业园石家庄分园已有9家企业入园,正定科技新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视察组认为,我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中历经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成效,但与人们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推进的速度还需加快,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政策宣传需进一步加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现阶段,我市在各种媒介上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特别是专题网站的宣传制作,协同发展的图片、实物展览举办的相对较少。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理解还不够深入,思想还不够解放,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发展思路还不够明确,敢于担当的精神还不够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对推动协同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高,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意识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进工作。

(二)第三产业占比明显落后于京津。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逐渐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架构,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798%,占据了绝对主导优势。天津市是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在港口贸易、生产性科技研发、现代制造、物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等,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2%。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建国后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包括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制造、食品工业、石化工业、钢铁工业和建材工业等七大主导产业,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56%,与北京、天津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京津冀第三增长极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市借力京津,在延长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新优势方面的任务艰巨繁重。

(三)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转移不容乐观。在产业基础方面,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于京津两地,石家庄缺少优势产业集群,高新产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高技术人才储备相对匮乏,对于承接京津高端大型产业,产业转移能力不足。在产业链环方面,石家庄与京津产业技术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相对薄弱,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原材料加工制造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难与京津在产业链环上进行衔接,产业转移对接不足。在产业层次方面,我市与京津相比,产业发展落后一两个档次,产业层次出现断档,难以接纳从京津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产业转移承接不足。在产业环境方面,产业调整和转移必然伴随着专业人员就业及培训的地域转移调整,我市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京津两地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难以匹配,产业转移动力不足。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京津石三地过度竞争,导致重复建设。目前,京津石三地在电子、医药等方面形成的内部竞争,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并且造成了在研发力量上的重复建设。

(四)项目建设要素制约明显。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近年来,由于我市一些项目和园区盲目圈地,盲目占地,造成部分土地闲置,甚至有些项目占用了较大土地面积,产生的经济效益却不高,社会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协同发展项目虽然数量储备较多,但由于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放贷审慎、占补平衡落实难度加大、项目用地综合成本快速攀升等原因,制约了项目快速推进。特别是受占优补优等政策的影响,土地占补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县(市)区项目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县(市)区用地指标缺口较大。如,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厂房建设、精进电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和储能系统、亿博智能港等9个省、市重点协同发展项目缺少2030亩占补平衡指标,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再就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间信息不对称,双向联系机制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不够宽,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一些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坎爬坡的关键时期,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省会城市,我市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此,视察组建议。

(一)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切实增强协同发展的责任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升对协同发展大战略的再认识、再深化、再提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切实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和使命感,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出击,主动对接,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在工资待遇、社保接续、财税分享等方面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产业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为我市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改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为重点,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为关键,在“精简、规范、提高”上下功夫,在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上做文章,着力改善服务效能,特别是对政策滞后,措施力度不足,影响项目合作进度和招商引智竞争力的做法要及时摈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切实为协同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产业(项目)对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围绕“三区一基地”谋划省会战略发展,立足我市实际和特点,立足自身产业结构,有规划、有选择的进行对接,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商贸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的优势,主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产业转移,增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打造以城市消费品物流、生产资料物流为特色的华北现代物流基地,推动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基地建设。要克服以往“拣到篮子都是菜”的现象,坚决摈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项目,重点引进科技环保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我市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正定新区以及全市2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承载优势,借力京津高端产业制造和研发优势,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或整体转移,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切实夯实发展根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协同发展中要合理规划,科学谋划,突出主城区和正定新区的集聚功能,区分主城区和正定新区的产业定位与衔接,合理安排产业项目的对接,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切实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隆起带,带动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要在围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上做文章,进一步推进京石城际铁路、津石铁路、石衡沧黄城际铁路建设,完善与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提高正定国际机场客货运输功能,尽快推进京津冀区域内交通“一卡通”。要依托正定新区,合理规划,单列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项目与土地预留、时间表、路线图,借力京津,打造承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区域金融中心、总部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等。要探索推广“京津研发+石家庄制造”互利共赢经营模式,将产业链招商作为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点,依托两所(13所和54所),借力北京中关村,打造“石家庄中国半导体光谷”。依托石药、华药、四药等药企,借力京津研发,合力打造“石家庄中国药都”。要做细做实中东西战略,夯实发展承接根基,根据中东西区域特点,做好城镇和产业规划,着力建设富有特色风情和特色产业的小城镇,每个小城镇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建有一个特色产业,避免产业雷同,形成聚集优势。

 

(四)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为我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建设是抓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强与项目合作方的沟通对接,抓好议定事项的落实,对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强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要以我市现有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大对君乐宝、常山纺织、以岭药业、石炼化等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对59个有效项目信息,要加强沟通对接,对23个已经签订协议的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尽快落地开工,对67个已经落地开工,因为各种原因停工或进展受阻的项目,要加强协调督导,尽快复工。要依托京津冀光电技术成果转化峰会、石家庄市与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峰会、中国信息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大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和招商平台优势,进一步做大增量,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要全力推进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石家庄分院、北京协同创新园石家庄分园、中关村协同发展公司等一大批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推动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正定科技新城建设。要以降低协同主体交易成本为重点,创新政策协同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整合协同职能和资源,统一建立我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发布、合作进展、招商信息、承接对接平台等网络政策服务平台,为各界提供权威统一的政策服务,降低搜寻成本和协同费用,切实为我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财经委